建筑遗产精细重构与健康监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由北京市科技委员会于2016年12月批准建设。实验室主要依托6690必发集团,聚焦建筑遗产精细重构与健康监测这一重要研究领域,其目标是构建跨专业综合性的科技研发创新平台,研究方向包括建筑遗产多源数据获取与精细重构、建筑遗产本体监测理论与方法、建筑遗产虚拟修复理论与方法和建筑遗产三维虚拟现实交互与可视化技术。建筑遗产精细重构与健康监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通过对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关键理论研究及技术攻关,建设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处理、管理及监测、模拟、展示的面向未来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标准规范和软件平台,形成完善的建筑遗产精细重构与健康监测理论与方法体系;汇聚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自信的高层次人才,组建国际化的多学科、全过程科技攻坚队伍,推动高起点高水平建筑遗产保护高端智库;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引领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开放式重点实验室,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实验室科研团队现有专职研究人员50名,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4人,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所占比例为78%,副高以上职称中40岁以下的专职技术人员比例为18%,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4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1 人,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3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1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100%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国际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两院院士李德仁教授为讲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军,以及朱宜萱、高扬、李松年,范红超等多位国内外著名专家为学院客座教授。加拿大瑞尔森大学李松年教授、Mario教授、卡尔加里大学高扬教授作为北京市海聚高层次人才短期计划受聘实验室客座教授。
实验室组织管理:
实验室采用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实行中心主任、学术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的“五轮驱动”管理模式。实验室下设 4个研究所,采用研究方向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建立实验室与各研究所之间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各研究所形成“三制三化”的运行机制,即所长负责制、职务聘任制、年薪协议制,评价国际化、考核团队化、服务扁平化。学术委员会是实验室最高学术指导机构,国际咨询委员会是为进一步推进中心国际化发展、紧跟国际学术前沿而成立的,由国内外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领域顶级专家组成。
学术委员会组成:
序号 |
姓名 |
单位 |
职称 |
研究方向 |
学术委员会职务 |
1 |
龚健雅 |
武汉大学 |
正高 |
地理信息理论和几何遥感基础 |
主任 |
2 |
李爱群 |
北京建筑大学 |
正高 |
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估,文物遗产预防性保护与监测预警 |
副主任 |
3 |
戴俭 |
北京工业大学 |
正高 |
历史建筑及其环境保护与再利用 |
委员 |
4 |
党安荣 |
清华大学 |
正高 |
数字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的技术方法 |
委员 |
5 |
杜明义 |
北京建筑大学 |
正高 |
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智慧城市 |
委员 |
6 |
李满春 |
南京大学 |
正高 |
数字地图与应用地图学,资源环境遥感 |
委员 |
7 |
李松年 |
加拿大瑞尔森大学 |
正高 |
建筑遗产三维虚拟现实交互与可视化技术 |
委员 |
8 |
蒋捷 |
北京建筑大学 |
正高 |
卫星遥感信息提取,智慧城市 |
委员 |
9 |
刘建国 |
中国社科院科技考古中心 |
正高 |
考古测量,遥感 |
委员 |
10 |
马清林 |
山东大学 |
正高 |
文化遗产保护 |
委员 |
11 |
铁付德 |
国家博物馆 |
正高 |
文化遗产保护 |
委员 |
12 |
汪万福 |
敦煌研究院 |
正高 |
文物防灾减灾,土遗址及岩土工程 |
委员 |
13 |
王丹 |
建设综合勘察设计院 |
正高 |
数字城市及城市信息资源建设 |
委员 |
14 |
吴立新 |
中南大学 |
正高 |
三维地学建模,数字城市 |
委员 |
15 |
杨必胜 |
武汉大学 |
正高 |
激光扫描测量与无人机摄影测量,点云智能处理与深度学习 |
委员 |
16 |
周明全 |
北京师范大学 |
正高 |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技术 |
委员 |
17 |
朱庆 |
西南交通大学 |
正高 |
地球空间信息学 |
委员 |